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政资讯 » 正文

大量货币未进入实体经济,钱去哪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17  来源:光明网  浏览次数:63
核心提示:国家发改委对今年上半年市场价格走势作出了评估。国家发改委认为,今年上半年,价格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平均涨幅为2.1%,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平均跌幅为3.9%,均处于合理区间。价格改革向纵深迈进,但后期价格运行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仍然较强。
原标题:大量货币未进入实体经济,去哪了?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8月16日)有媒体报道说,国家发改委对今年上半年市场价格走势作出了评估。国家发改委认为,今年上半年,价格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平均涨幅为2.1%,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平均跌幅为3.9%,均处于合理区间。价格改革向纵深迈进,但后期价格运行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仍然较强。
 
  许多媒体注意到了这份长约3000字的报告后半部分中有这样一句话:“国内尽管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但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新增融资很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社会资金主要进入金融属性强的部分商品。”这,也许就是上述所谓“后期价格运行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仍然较强”的由来吧。
 
  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去哪了?国家发改委报告中即可找到答案。新增融资的大部分用于还债,社会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投资和投机性强部分商品,这不仅对价格运行形成了挑战,也对现行货币政策形成了挑战。如果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结果是“大量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那么,“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就并非是小概率事件。这也正是货币环境既松不得、又紧不得的两难肇因。
 
  从当前情况看,由于资金流向不理想,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已经愈发捂紧了自己的钱袋子,出现了惜贷现象。惜贷,是实体经济下行或不景气的货币反映。银行惜贷与实体经济下行或不景气互为因果,一旦形成互动关系,银行就会把钱袋子捂得越来越紧,实体经济也会因此而越来越不景气。当下的银行惜贷,已为刚刚发布的7月货币信贷数据所证实。上周五,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M2(广义货币)同比增速下降至10.2%。
 
  针对这一数据引发的市场反应,央行有关官员出面解释说,今年以来的货币信贷增长并不慢,(货币信贷)数据有一些特殊因素,将这些因素排除后,信贷规模在总体上仍基本正常。用央行调查统计司相关官员的话说,7月份M2增速比较低,是因为去年7月份股市波动大,有较多资金注入股市,这就导致近几个月M2同比数据有些“失真”,不代表真实增速,若去掉这一因素,7月M2增速就不是10.2%,而是11%,且随着基数效应逐步消失,8月份和9月份M2同比增速将有所回升。
 
  当然,在追问大量货币去哪了的问题时,7月份的房贷数据在某种意义上可回答这一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在7月份的4636亿元新增贷款中,几乎全部都是住户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不过,非金融企业贷款却在同时减少了26亿元。这个数据,加上7月份M1(狭义货币)同比增长25.4%,达到2010年6月以来最高点,M1与M2的“剪刀差”扩大到了15.2个百分点,这就让人担心“流动性陷阱”是否已然形成。由M1增速空前上升的现实,说明许多资金成为企业活期存款。
 
  国家发改委的报告以及上述相关官员的解释说明,M2同比增速下降、M1与M2“剪刀差”的扩大等数据是否可以等同于“流动性陷阱”的出现,现在仍存争议。不过,流动性宽松和经济下行或不景气同时存在,也是有目共睹。流动性宽松和经济下行或不景气同时存在,为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带来了难题。
 
  “流动性陷阱”实际上就是货币政策的陷阱。流动性强,资金流向金融性强的资产,因此而使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只要市场需求不旺,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就会越来越大。
 
  (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关键词: 货币、实体经济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实名认证 | 自助建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