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能源资讯 » 正文

中科院: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浏览次数:320
核心提示:霾究竟从哪来?大气灰霾如何产生?如何控制?3月1日,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专项的专家将相关研究结果及进展向记者做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总体向好,但复合污染抵消了治理效果,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该专项由中科院在2012年启动,将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作为核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重点区域进行了研究。
       原标题:中科院: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
 
       霾究竟从哪来?大气灰霾如何产生?如何控制?3月1日,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专项的专家将相关研究结果及进展向记者做了介绍。研究结果表明:空气质量总体向好,但复合污染抵消了治理效果,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该专项由中科院在2012年启动,将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作为核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重点区域进行了研究。
 
  研究及观测显示,2013年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逐步降低,优良天数比例明显上升。2013年至2016年,全国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京津冀地区改善幅度更大。
 
  为什么我们的实际感受却并不明显?“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战略性先导专项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贺泓研究员给出的答案是,“颗粒物浓度还远未达到环境显著改善的拐点,这是公众还没有明显感受到大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此外,我国中东部的部分地区秋冬季节大气污染防控的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北京冬季PM2.5浓度与前3年相比没有显著降低。
  复合污染导致环境容量下降,污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内因。PM2.5来源包括直接排放(一次源)和二次生成(二次源)。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多种化学物理过程被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细颗粒物。一些污染源虽然其一次颗粒物浓度不高,但产生大量二次颗粒物,成为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贺泓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在我国中东部地区,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率常常高达60%,在成霾时二次颗粒物所占比例往往更高。而目前对二次颗粒物生成的机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外因。出现以低风速和逆温为特征的气象,雾霾发生几率就会增加。资料统计表明,近40年来京津冀年平均风速逐年减小,减小幅度达37%,对京津冀污染物扩散有利的北风频次和风速都显著下降。另外,排放到大气中的PM2.5一定程度上导致地表温度下降,而上层颗粒物中的吸光性物质会提高该层大气的温度,从而形成下冷上热的稳定大气结构,空气对流减弱,进一步加剧污染形成。
  由于霾治理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实现空气质量根本好转将是一个政府领导、科技支撑、企业实施、市场调节、全民参与的渐进过程。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经验来看,要实现空气质量长期稳定改善,大气灰霾治理需要加强针对性,力争精准治霾。首先,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多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其次,一线大城市应把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放在突出位置。此外,应加大我国北方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大力防控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散煤和秸秆燃烧导致的季节性霾污染。(中国经济网  作者:韩 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实名认证 | 自助建站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Powered by DESTOON